“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省组织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以下简称领航计划学校)和现代化专业群等项目建设。项目启动建设以来,各地各校高度重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建设内涵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深入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领航计划学校和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优计划”)。
一、遴选数量
共遴选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优秀学校)100所左右,其中:2022年遴选30所左右、2023年遴选20所左右、其余50所左右为建设期满验收合格后直接纳入的领航计划学校。
共遴选省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含三年制中职专业和五年制高职专业,以下简称优质专业)300个左右,其中:2022年和2023年各遴选150个左右。
省优秀学校和优质专业均同时作为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职“双优计划”培育项目。
二、2022年申报要求和遴选方式
(一)申报数量
符合《江苏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遴选条件》的学校均可申报优秀学校;符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遴选条件》的专业,每校可申报不超过2个。
(二)申报程序
各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优秀学校和优质专业的申报材料向所在设区市教育局申报。各校应如实申报,如有弄虚作假,取消申报资格。各设区市教育局要对照遴选条件,对各校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后,向省教育厅推荐。
(三)申报材料
《江苏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书》装订成一册(A4纸大小,竖装,双面打印),提交书面材料5份和电子文档(WORD版和签字盖章PDF版)1份;各校无须提交附件材料,确需提供的佐证材料可附在申报书后一并装订。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申报书》装订成一册(A4纸大小,竖装,双面打印),提交书面材料5份和电子文档(WORD版和签字盖章PDF版)1份;各校无须提交附件材料,确需提供的佐证材料可附在申报书后一并装订。
《江苏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申报汇总表》提交A4纸打印、市教育局盖章的书面材料2份,EXCEL格式电子材料1份。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申报汇总表》提交A4纸打印、市教育局盖章的书面材料2份,EXCEL格式电子材料1份。
(四)遴选程序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遴选、行政决定立项,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申报名单进行评前公示5个工作日,立项项目进行评后公示5个工作日。
三、建设管理
省“双优计划”建设周期原则上为三年。省教育厅负责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各设区市教育局负责具体指导、协调本地区“双优计划”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实行年度报告、终期验收、常规考核管理制度。
建设过程中,若存在建设进度缓慢、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等现象的,取消立项建设资格。建设期满,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验收的,应提出延期验收申请,延长期限不超过一年。纳入教育部中职“双优计划”的学校和专业,按教育部建设管理要求执行。
江苏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遴选条件
一、基础条件
申报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学校组织结构健全、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2. 办学条件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3.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4. 近五年无重大违规办学行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重大负面舆情、领导班子无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二、优选条件
以下8项条件应至少符合4项,从中择优立项建设学校。
1.学校建设成绩显著:被认定为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或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
2. 学校教学成果丰硕: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相应奖励:仅包括2017年、2021年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或2017年、2021年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累计2项及以上。
3. 学校专业建设成效明显:有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2个及以上,或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1个及以上。
4. 学校师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提升明显,师生在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得过相应奖励:仅包括在2017-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累计5项及以上。
5. 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提升明显,学生在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过相应奖励:仅包括在2020-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不含知识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累计2项及以上。
6. 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明显,教师所在申报学校作为第一单位在省级教学能力相关比赛中获得过相应奖励:仅包括在2017-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累计2项及以上,或在2021-2022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累计1项及以上。
7. 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明显:获2021年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及以上奖项1项及以上,或有省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2个及以上。
8. 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等方面成效明显:有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或有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或有省级认定的名师工作室并通过考核。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遴选条件
1.1 基本定位
1.专业定位准确,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2.专业特色鲜明,与学校办学面向、学校发展规划高度吻合。
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2.1 团队水平
1. 专业带头人具有本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6年以上;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每学年参加行业企业活动4次以上;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上奖项,或近三年获省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以上、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并结题;是市级以上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领军人才、教学团队或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相关行业省职业教育行指委(教指委)成员等。
2. 专业具备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中专任专业教师数与本专业在籍学生数比达到1:27以上;团队成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30%以上;高级职称30%以上;其中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70%以上;团队成员中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20%左右,均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3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2.2 基地运行
1.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相适应、相配套,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生均仪器设备值:工科和医药类专业10000元以上,其它类专业8000元以上;实训场所建成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点全覆盖,百兆带宽到桌面,计算机数量满足实训教学和管理需要。有与专业教学配套的信息化实训资源平台。
2. 融合企业管理理念,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齐全,管理制度健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实验(训)资产管理、计划安排、数据采集、考核评价信息化管理;实验实训开出率100%,专业各实验(训)室平均利用课时超过500课时/学年(含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实验实训室共享率达到60%(共享率计算办法:各实验(训)室平均服务专业数/本专业数)。
2.3 学生质量
1. 生源质量好,在籍学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连续招生6年以上。
2. 毕业生95%以上取得本专业相应的中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1+X”初级证书,20%以上获得本专业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70%以上获得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特殊专业除外);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相关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取证率70%以上;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
3.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生就业满意度高,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本地就业率75%以上,专业满意度90%,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和创业教育,有本专业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项目。
2.4 影响力
1. 专业建设行业优势明显,与产业对接紧密,有较强社会影响力,有省级及以上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荣誉、奖励。
2.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信息化、国际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形成原创性范式和经验,有不少于1个建设成果。
3.1 人才培养模式
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专业为单元,开展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办学实践。
3. 严格执行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吸收行业企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校企合作滚动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执行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要求。
4.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积极参与“1+X”证书试点。
3.2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1. 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形成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报告,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充分运用调研分析结果。
2. 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至少有1门课程系统化设计课程思政。
3. 校企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具备完善的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4. 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丰富,有专业课程资源库或在线课程,资源共享率高。
3.3 教材与教法
1. 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公共基础课统一使用规定教材,专业课、实践课按要求选用教材。
2. 教材建设规划合理,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等,开发新型教材不少于1套。
3. 深化“课堂革命”,校企共同推进新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高、学生获得感强。
4. 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建有本专业适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
3.4 教学评价与改进
1. 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系统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全面准确、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素质、知识、技能。
2. 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广泛吸收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3. 扎实推进教考分离,定期开展教学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引导教师持续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4. 定期汇总行业企业和毕业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反馈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3.5 教学团队
1. 团队建设规划科学、目标明确、制度规范、措施得力,定期开展活动,富有成效。
2. 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高质量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实现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平均每年一个月以上。
3. 行业企业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有明显成效。
3.6 实训基地
1. 积极推动实训基地升级改造,专业相关实训基地年均投入工科和医药类专业120万元以上,其它类专业80万元以上。
2. 校企协同开展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建设,打造成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3. 积极调整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对接人才培养方案。
4.1 体制机制
1. 建立专业建设的相关组织,制定专业管理运行制度,统筹协调专业管理。
2. 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高,建立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机制。
4.2 经费保障
1. 年度预算中设置专项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经费使用规范。
2. 建设经费筹措渠道广泛,政行校企积极投入资金或设备。
4.3 质量保证
1. 建立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实现数据实时采集、问题及时诊断、措施改进得力,成效明显。
2. 应用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专业建设管理全过程,实现人员管理、资产管理、计划安排、数据采集、考核评价等信息化管理。
3. 严格执行学生、学籍、学分管理制度,开展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5.1 预期成果
建设成果体现在服务产业、学生发展、团队发展、事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可定义、可考核、可测量。
5.2 标志性成果
标志性成果体现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在相关专业和院校间、行业间开放共享。
2024-11-15
2024-11-08
2024-11-01
2024-10-16
2024-09-06
2024-07-09
2024-11-26
2024-10-11
2024-10-11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