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继续教育
教研师资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标杆案例 | 三一集团产教融合的方法论研究:机理与应用
海外教育研究院·2019-12-16 10:27:18 · 272 {{OKTimes}} ·

2019年12月12日,以“思辨.有为”为主题的2019年度企业大学排行榜颁奖盛典暨第九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在上海隆重举办。作为2019年度企业大学的获得者,三一集团副总经理、三一企业大学校长张辉,给我们带来了他的精彩分享: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型生产力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社会方式。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为我们底层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这些技术的发展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首先是改变了人和事物的连接方式,一种交互的方式,一种组织的方式。我们用一部手机能把很多资源连起来,来上海开会,我能把很多资源处理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这实际上是把两个不同的行业融合在一起,融合经济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特征。

在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并不陌生,以前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两化”融合改变了工业化进程。现在提数字化和企业的融合,所有的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的变革,三一也不例外。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到了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如果说以前的融合是技术对行业的转型和改变,现在的融合则是两个大的界别,产业界和教育界的融合,这种融合我认为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最近六部委发布了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工作方案,评出第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那么未来会不会有产教融合型省份,会不会形成产教融合型国家,产教融合型社会?

美国在80年代的产教融合做得不好,后来政府出了很多政策,例如我们知道的硅谷模式、斯坦福模式。现在我们的产教融合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现在还是停留在更多的各种小项目的实践上,能不能把它提炼成一种理论,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今天我分享的内容,就试图把三一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的做法提炼出来。

我本人是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我的职责称谓也是一种融合。最近国家在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做了新的顶层设计, 所有的职业大学必须做培训,一方面面向全社会,另外一方面面向企业做培训,很多企业现在没有企业大学,这些新型的职业院校是否会进行补位,是否对原有企业大学会有冲击?

三一集团与学院简介

三一集团在1989年成立,在工程机械领域,具有全产业链的产品,2019年三一集团产值已突破千亿。现在三一集团的员工总数不到3万人,人均产值超过300万,现在比较大的两个事业部人均产值超过500万。三一集团目前在进行全系列的数字化转型,我们董事长提出,三一集团力求成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科技公司,智能制造转型的先驱,目前我们孵化了多个独角兽公司,都和数字化转型有关。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学历教育学院,目前有8700名左右的学生,500多个专兼职教师,也是全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工程机械人才培养基地、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术室试点单位。学校的发展,最早是2003年培训中心,到了2006年开始做学历教育。目前来讲,学院在进行转型,我们主体的发展是两块牌,一个是学历教育,一个是企业培训,本身也是一种融合,一体两翼,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

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一个原因是意愿问题。 现在我们合作的,通常是高校一头热 ,企业一开始很热,后来迅速降温,主要原因是双方不能真正为彼此赋能。

第二个原因是合作难以持久。 通常不超过一个周期,专科生三年一个周期,本科生四年一个周期,周期培养完了不一定再跟你合作。所以这个合作时间不长,它的原因可能是双方本身就不应该合作。怎么判断两个企业和高校是否应该合作,前期洽谈的准备不够多导致或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行多企业是周期性行业,三一重工是周期性强的行业,强周期性行业必然有一个周期波动,如果学校和企业合作不考虑周期波动也是很难持久合作,所以我们建议在双方的中长期规划的框架内展开合作。

第三个问题,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不高。 表现的特征就是合作双方牵头人权力有限,不能把自己更多的更优质的资源提供给对方使用,整个合作的创新点可能很少。总体而言,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效率不高,我们做产教融合,希望把资源整合在一起,1+1>2,这是化学反应,物理反应就是=2,做的不好甚至<2,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合作比不好受。我们判断产教融合是否做得好,是看双方合作后的效率有没有得到提升。

产教融合的再认识

产教融合是经济转型对人才转型的要求。 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才结构转型升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要转型升级,专业要升级,课程、教学体系方方面面的联动,这样的一个倒推实际是产业转型对教育转型的要求,教育是为经济服务的,产业转型倒逼教育转型。产教融合,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产业转型→教育转型→产业转型,这是最理想的闭环。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重要途径。

不做转型、不做产教融合会带来什么问题?一方面传统专业人才供给过剩。产业已经转型了,如果高校专业没有转型,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例子很多,我在大连工作时,有一家企业主要是做录像带、录像机,到2000年VCD出来了,如果还在做录像机基本就没有出路。另外一方面是新兴人才供给不足,新的专业有滞后性。

比如我们一直认为打游戏是一种非常不务正业的表现,但是事实上,三一现在专注无人挖掘机、无人路机、无人起重机和无人样机。今年在上海三一有一个展出,小伙子穿着西装在空调操作室拿着遥控笔看着屏幕操作挖掘机,将来这个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将来就会聘请游戏操作高手,你没有这种感觉就无法胜任。

美国有个报道,无人机飞到一个地方,然后扔下两个炸弹,后来采访操作手,他说没有杀人的感觉,感觉就像是玩游戏。未来数字孪生时代虚拟现实线上线下完全可以做到。最近网上有报道,一个机器人,他滚过去把地上的枪捡起来然后照着目标开枪,如果能操纵好,未来两方作战就是这种战争形式,无人机战争对峙。未来很多新兴专业会完全颠覆我们对传统的认识。

产教融合是国家大系统结构优化的要求。 国家和公司,在结构上具有拓扑相似性:国家的政府部门好比企业的行政部门主要统筹规划;国家的产业部门好比企业的业务部门主要是赚钱;国家的教育培训好比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就是对业务部门招聘和培训的。国家是一个大公司,本身应该做融合。融合有什么好处?把国家作为一个巨型组织,这种融合将使得国家的效益越来越高。

滴滴的商业模式一定会成功,为什么?本来下班之后我开车回家就休息了,这两个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滴滴的商业模式调动起很多像我这样的资源,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每个资源比以前效益更高,社会就会进步,低效益变高效益,所以它有必然性。

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融合。 高校和企业,将各自的一部分资源拿出来进行合作,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校企合作,拓展了双方的资源范畴和能力边界。

产教融合,首先是把双方打碎,比如说桌子(企业)上有一个杯子(大学),这个杯子放在桌子上,充其量叫“校企结合”。如果打碎到分子层面、原子层面,按照物理反应双方就会扩散、跨界,再冷却定型,此时你中有我,我中有我,想分开都很难!所以融合的第一步是把双方的资源打碎,哪些部分可以打裂?打碎之后就会有资源细分,细分之后双方一定会进行跨界,跨界之后资源就会重组,重组之后的模式就是创新。第一部分是破坏,第二部分是重生,第三部分是定型,不打破不可能产生新的模式。所以转型和升级不一样,升级是微调,打补丁式,而转型是需要破坏力。

深度校企合作源于顶层设计上的融合。 产教融合上做的比较好的是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因为它们是一个东家,做两者顶层设计的时候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章程上和制度上保证双方能长久做下去。比如说医科大学学生的实习,对医院来讲就是员工培训。对三一来讲也是这样做的,但事实上这种合作还是很粗浅的,就是杯子放在桌子上,如果还想把它打碎,这里面就涉及到这两种运营模式可能要被重构,这是非常痛苦的,需要很大的外力,所以大部分还是属于升级型。

产教融合的方法论

产教融合的方法论,至少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产教融合的深层机理是什么?它一般的逻辑指导原则是什么?第二个,在这些机理的基础上,有没有机制可以落地?第三个,具体的的操作的方法是什么?我们把它叫做“三个融合的机理,一个平台的机制,九链对接的方法”。

产教融合的“三个融合”

产教融合要融合什么?产教融合,是产业界和教育界资源的融合,是产业和教育不同发展方式的融合。这两者的运营模式不同,简单来讲从三个层面:价值观、规律和模式。在两个产业之间,价值观上是否一致。另外两者都有职业发展和教育规律,这两者规律能不能走到一起去。产业是通过商业模式整合所有资源,大学通过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模式整合它的资源,这些模式之间能不能融合在一起。

两种价值观的融合。 首先是价值观,就是企业的愿景使命文化。三一集团有自己的价值观,三一职业学校想和三一集团合作,虽然我们是一个东家,如果我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也会把我踢出去,所以在顶层设计上我要帮他成长。“三观合”才能走到一起去,高校不能过分清高,企业本身就是要创造价值利润,你不承认企业首先的任务是价值创造、利润创造是不行的,反过来一样,高校要立人树人,要做人才培养,企业也要认可,双方在价值观上要一致。

两种规律的融合。 就是教育规律和职业发展的规律,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的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第一,我需要能达成目标的一种能力;第二,我需要的是一种自我驱动成长的能力;我们做教育是面对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企业的需求,但企业的目标是极其清楚的,这两种规律怎样去融合。

两种模式的融合。 企业运营的核心是商业模式,高校运营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最后要解决两种模式冲突的问题。企业把商业模式还原成技术和业务,高校把人才培养模式还原成课程和实践,通过顶层设计把技术、业务与课程、实践融合起来,使得技术与课程融会贯通、业务与实践融会贯通,使得校企双方“脚往一处走”。

产教融合的“一个平台”

基于“共享经济”的校企合作平台
企业是通过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整合资源,高校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产业链和专业群的匹配度,作为高校和产业是否应该结合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两者的匹配度很高,产业链每个都对应相关的专业,这个高校的专业群和我的产业链有多大的匹配,如果你的专业群能把我的产业全部包括,我就该跟你合作,如果只有一两个点重合,非要合作就太牵强。

匹配度越高,校企合作的意愿会强,时间会长,空间会深,效率更高。从企业的角度,根据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会看高校哪些专业能进入我的体系中,互为资源、部门。如果不能把高校的资源看成是自己的,如何整合?所以在整合的时候,把高校的一个系、一个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看成好像真的是我办的学校,然后在设计我的顶层设计的时候把你的资源嵌入。反过来高校也是一样,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建设的过程中,把企业的资源看成是高校的一部分资源,做到我的顶层设计里面,才能做到产教融合。

基于“共享经济”的校企合作
企业选专业,在校企合作平台下,企业与高校的某一个专业开展了合作,就等于与高校的说有专业开展了合作。专业选企业,高校某一专业可能在一年级与企业1和2班进行考查实习的合作,在二年级与企业3和4进行师资互派的合作没在三年级与企业5、6和7进行实践学习的合作,在四年级与企业1、6和11进行毕业实习的合作。企业选企业,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将全部合作企业放到平台上“共享”,打破各部门资源之间的壁垒,鼓励和促进合作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多方共享与共赢”。

举个例子。我们正在考虑做的事情,我们在静安区整合大学和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之后。如果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意点子,但是我没有钱,没有资金,没有团队,没有技术,没有场地,什么都没有,我就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怎么办?你可以向静安区政府申请创意的资金,然后向三一集团申请技术专利(技术专利的门槛低),创业成功之后再付费。

我再和某个有闲置工厂的企业联系,这个工厂可以租给我用,另外和当地的大学申请团队。所有这些资源必须标记上,标记的工作很难,这是一种共享,区块链的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所有的资源标记上云之后,由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匹配。云上的资源太多,人工智能比某一个人知道更清楚,自动推出几种算法,匹配1、匹配2,由你选择。我们希望能往这个方向做,这也是基于融合经济的一个机制。

产教融合的“九链对接”

如何落地?“九链对接”,考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至少在九个方面是有痛点的,一个是产业之、技术、商业模式和员工队伍、岗位、研发创新、人力资源、国际拓展和质量管控。非常恰巧,这九个痛点在高校里面都有相关的对应,专业、课程、实践实训、双师队伍、就业、双创科研、职业培训、国际化和质量保证。这里面的某一链对接打通就很不错的。我们学校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5个链打通,不一定全做。

第一链是产业链对接专业群。 社会分工就是行业,就是产业,所以专业群就是对应产业链,专业群应该由产业链影射而来。我们做大学设计的时候,专业的带头人能否把这个专业对应的产业链画出来,如果画不出来产业链,你的专业定位怎么能定位清楚。画出来之后,和专业群比对,做多少怎么去做,怎么样改革和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把产业链划分出来之后,看所有的产业链上的主要的环节是不是在高校都有对应专业群和它匹配。

另外这些不同产业链的上游,比如说我们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和985大学合作,产业链的下游和高职院校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可能给你带来冲击,因为高校是创新的载体,新的举措、新的发明、创造科研能否对你的产业链进行优化和升级?所以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技术链对接课程体系。 课程是怎么设置的呢?课程是专业的载体,技术是产业的载体,所以课程对应技术。在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二步就要把技术链条划分,看课程体系是不是包括。比较好的一些高校中,很多研究的技术都是前沿的,这些技术可不可以反哺到现有的产业的技术中,可不可以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在这两者之间争取打通。

第三,业务链对接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非常重视实践,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上应该是企业商业模式或者是商业模式的一个部分,它应该由商业模式影射而来,这样实践才能与商业真正建立关系。我们高校实验的一些改进,一些更新,能不能作为企业商业模式的改进和更新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和企业,和高校合作什么?要考虑清楚。

第四,讲师链对应双师队伍。 企业大学都有内部讲师体系,内部讲师和双师天然融合在一起,高校做课程是非常专业的,企业大学很多做的很好,一般来讲企业大学做课程是体系性和逻辑性不如大学的老师,所以可以向大学老师学习怎么样把课程做好,把体系化、逻辑性梳理清楚。企业里面有很多实践性,高校的双师也可以向企业学习。

第五,岗位链对接就业体系。 实际中大部分高校做就业做的太没水平,11、12月份做双选几百家企业参加,双选完就说就业工作做完了。我们的专业,三年至少有27个重要岗位输出,我们就业班的同志要懂教学和岗位的要求,每个岗位做一个标记,跟踪每一年这些岗位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岗位发生的变化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融合。

另外一方面,因为我们有前面的三链对接,能够推出岗位的需求,学生从一年级进来,从27里面选3个岗位,未来从事什么岗位。三年级变了之后,形成学生就业意向数据库,每年从企业处拿到的企业需求是什么,两个数据库之间建立人工智能算法。推送匹配度,建立一种动态的机制。

第六,研发创新链对接科研双创体系。 企业搞研发创新有它的套路。就三一来讲是需求调研、技术论证、试探研究、产品试制、商业运营。我们的科研双创链也是从创意开始对应,创意激发、专业引导、创新验证、项目开发、创业运营。比如说创意点,现在有1万个点学生体验,这些点是学生天马行空,可能三五个点对企业非常好,学生或老师在自己的科研、双创过程中创新认证,企业觉得非常好也想做,可以带着团队从这个“试探研究”接入和高校合作,双方可以完全无缝打通,这是我们合作的模式。

第七,人力发展链对接职业培训体系。 企业的员工要不断进行发展、不停成长。作为职业学校或者高校也可以做职业培训,国家要求职业大学必须做培训。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企业大学,高校是不是能补位,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这种的融合。

第八,国际业务链对接国际化体系。 三一这样的大企业在国外开疆拓土过程中有很多的痛点:海外员工少,本地化很难,语言文化等问题。我们高校自娱自乐做国际化,如何做?专科升本3+2,本科升硕4+2。这些学生尽管毕业,对企业的痛点又能带来怎么样的解决?没有高校考虑去帮助企业怎么解决这些痛点,我们这个学校虽然是大专学历,一年级就有三个班是海外定向班,他们一毕业之后就去国外工作。3年级就开始赚钱,平均月薪8千,这是一种模式,我们的国际化的使命就是为企业国际化赋能。

第九,质量管控链对接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内部都要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一集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遵循两个体系:第一个是ISO90001,这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第二个我们要做的是欧洲通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欧洲有一个通用的质量保障体系,一个是高校的标杆,一个是企业的标杆。我们的质量保障体系,不仅仅在教学,在全业务线,甚至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学生管理都引入质量管理。因为企业的运行效率比较高,要向企业学习高效的运营,就是向企业学习,我们目前在做很多这样的事情。

产教融合是国之大策,因为它涉及到两大界别资源是否能够2+2>4,>5,甚至>10才好,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不好,还不如不做,我个人感觉,它刚刚开始,里面大有可为,也涉及到企业+大学必然是一种融合!

点赞 {{OKTimes}}
点赞 {{OKTimes}}
海外教育研究院 企业大学
{{ articleCollection.ShowTitle }} 了解更多 >>
·{{articleCollection2.Title}}
上一篇:标杆案例 | 如家管理大学:服务好客户是企业大学的核心目标
下一篇:标杆案例 | TCL大学:转型变革下的企业人才培养
{{ catalogue.Title }}
了解更多 >>
{{ articleItem.Title }}

{{ articleItem.Create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