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OP排行榜
主办方
新闻中心
核心服务
排行榜单
往届回顾
专家成员
OUR
NAVIGATION
关于TOP排行榜
排行背景
企业标杆学习平台2020-11-24149

关于企业大学历史

20 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办了“通用汽车技术和管理学院”,希望将培训和学习带到工作中来,这一时期即企业大学早期的酝酿阶段。1956年,通用电气公司进一步将该理念深入落地,建立了克顿维尔学院(现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该学院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大学。自此,企业大学开始在全球尤其欧美国家铺展开来。

克顿维尔学院(现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

在美国,从1988年到1998年之间,企业大学数量由400家猛增到1600家。
到了2003年已超过2000家,其中财富500强的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如GE克劳顿学院、IBM中国渠道大学、西门子管理学院、麦当劳(汉堡)大学等等。

最早为中国企业带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理念和形式的是数家外资公司。
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成立;由此,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企业大学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大学和人才培养中心,整个行业呈现出空前高涨的姿态。
1997年,春兰投资6000万元建成国内第一所企业大学——春兰学院,并于1998年正式开始运作,该学院也是我国首家企业自办高等学校;
1998年5月,中国最早一批本土企业大学之一的海信学院成立,学校以“海纳百川、学以致用”为宗旨,率先迈出探索企业大学本土化的步伐;
1999年12月,国内老牌家电制造企业海尔建立自己的大学,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近千人学习交流。

企业大学在中国

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日益蓬勃。从1998年第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大学成立到2008年的10年间,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和企业官方信息获得的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的中国本土企业大学为242家,截止到2011年,中国也已建成超过400所企业大学;其中,外企在华创建超80所,中国本土自建超320所。到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186家。四年间,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以每个工作日0.87所的速度在增长。

像华为、携程、平安等知名企业纷纷在本世纪初筹建办学,华为所办的大学更是素有商界“黄埔军校”之称。

越来越多的政府将企业大学作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才发展作为战略性的课题予以高度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看到企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前瞻研究、变革管理、价值链整合的价值,并把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而现实中,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学习平台的时候,“为什么要建设企业大学”、“建设企业大学做什么”、“企业大学建设从哪里开始”、“企业大学如何有效运行”等问题却成为令不少企业困惑并最终阻碍企业内部学习平台建设的现实因素,正在从成长走向成熟,中国企业需要切实回答和解决企业学习平台的定位、规划、融合、业务、支撑等基本问题。企业大学研究院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孕育而生的。

行业走上规范之路

总览30年,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经历从西学东渐到自力更生的蜕变,赶上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红利期,但如今也须经受行业净化走向合规的磨炼……

结合近几年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企业办学的态度“鼓励支持的同时也严加监管"。2021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按照规定,企业设立的、未获审批登记的内设培训机构,不得使用“大学”“学院”字样的名称及简称开展任何形式的宣传等活动,中国企业大学随即进入了“更名整顿期”。

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

而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机构的命名,不是为了限制企业办学,恰恰是为了促进企业更规范地举办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不冠以“大学”之名,短期内知名度可能会受到牵连,但只要用心做好培训服务,同样可以广纳人才,有利于行业长期稳定发展。虽然更名,但本质未曾改变,发展方向依然是为公司战略服务,助推企业组织变革、业务发展、人才培养的主流阵地,是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教育培训单位。基本上能够保留原有的战略功能、组织结构、人员编制等内涵。

“企业大学”打开新思路

此前,教育部等14部门印发的《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支持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大学、职工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基地,目标到 2022 年,重点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和企业大学。 为进一步落细落实《行动计划》,教育部又确定6个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建设 “100所校企深度共建的企业大学” 赫然在列。

可以预见,未来“企业大学”这一概念将以新姿态、新形式稳步发展,价值也将持续彰显。尤其在整个经济再平衡的环境下,客户需求及企业内部成本结构都在不断调整,间接给企业转型带来了驱动,最终决定企业发展及内部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上一篇:2014中国最佳企业大学排行榜评审正式启动!
下一篇:平台简介
职业教育研究院
- 产教融合研究院
- 中德合心研究院
基础教育研究院
国际教育研究院
继续教育研究院
新南洋海外教育研究院
湖畔国际艺术与设计教研基地
高净值研究院
干部教育研究院
信息技术研究院
明源管理研究院
新儒商研究院
国际产业与金融研究院
长三角人才发展研究院
科技产业研究院
-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文创产业研究中心
关注公众号
成员在线申请
标杆学习平台申报